爱辉县(瑷珲县)法律顾问(爱辉县属于哪个市)
本文目录一览:
爱辉镇发展历史
1、爱辉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初期,为了抵御沙俄对黑龙江流域的侵略,1683年(清康熙二十二年),清朝政府设立黑龙江将军,实施屯垦戍边,决定在此地筑城,命名为“黑龙江城”。1684年,这座城在被沙俄破坏的古瑷珲遗址上重建,历时两个半月完成,因其地理位置和将军驻地的双重身份,又被称为“旧瑷珲”。
2、瑷珲建城,始于清初。为了抗击沙俄武装入侵黑龙江流域,1683年(清康熙二十二年),清政府决定,设置黑龙江将军,屯垦戍边,“建城永戍”。翌年春夏之交,在被沙俄武装入侵而变成废墟的古瑷珲旧址上重新筑城(今俄罗斯境内维谢雪村),历时两个半月告成。
3、年的《瑷珲条约》签订,使得“瑷珲”这一地名正式出现在历史舞台上。然而,1956年,爱辉镇改名为“爱辉”,这一变迁反映了时代的流转。瑷珲的命运在1900年发生了重大转折,俄军入侵导致城池被毁,仅存一棵见证历史的松树,更名为“见证松”。随后,县治从被毁的瑷珲城北迁至黑河镇。
4、瑷珲古城(现为爱辉镇)距黑河东南30公里,它是黑河旅游的重要清代人文历史旅游区。据瑷珲县志记载,瑷珲城的名称源于江东旧瑷珲附近的瑷珲河,旧瑷珲统称为萨哈连乌拉霍通,意为黑龙江城。
瑷珲的历史沿革
1、清代瑷珲古城,汉语称黑龙江城,满语称萨哈连乌拉霍通。1858年后始出现瑷珲字样。瑷珲城是中国清代的军事重镇之一。2015年5月,黑龙江省政府批准将黑河市爱辉区爱辉镇行政区名称用字恢复为瑷珲。历史沿革:黑河市,原称大黑河屯(amba sahaliyan)。
2、年,国务院将瑷珲县改名为爱辉县,1980年黑河市设立,包括黑河镇、幸福公社和多个煤矿。1983年,爱辉县并入黑河市,市区位于黑龙江省北部,与俄罗斯隔江相望。1993年,黑河地区撤销,设立黑河市和爱辉区,标志着瑷珲历史的演变进入新阶段,至今黑河市爱辉区依然存在。
3、瑷珲建城,始于清初。为了抗击沙俄武装入侵黑龙江流域,1683年(清康熙二十二年),清政府决定,设置黑龙江将军,屯垦戍边,“建城永戍”。翌年春夏之交,在被沙俄武装入侵而变成废墟的古瑷珲旧址上重新筑城(今俄罗斯境内维谢雪村),历时两个半月告成。
4、爱辉镇于1975年建立了爱辉历史陈列馆,经过多次的改扩建,如今的爱辉历史陈列馆已成为展现爱辉历史与文化的窗口。在这里,人们可以深入了解瑷珲新城的历史沿革,感受那段抗俄历史的辉煌与沉痛。
5、民国十八年(1929年),东北政务委员会成立,废除道制,县归省直辖,本县直隶黑龙江省为一等县。伪满大同二年(1933年),县公署由瑷珲移驻大黑河。康德元年(1934年),伪满洲国改行帝制,地方行政机构改革,成立黑河省公署,此地成为黑河省省会所在地。
胡焕庸线的地名变迁
1、由于当时的“瑷珲”地名的变迁(即瑷珲县-爱辉县-黑河市爱辉区),该线就出现了“瑷珲—腾冲一线”、“爱辉—腾冲一线”、“黑河—腾冲一线”等三种表述。从历史名词的角度考虑胡焕庸当时提出时官方使用的名称为瑷珲,可按旧称“瑷珲—腾冲一线”。
2、胡焕庸线,中国地理学家胡焕庸在1935年提出的划分我国人口密度的对比线。最初命名为“瑷珲—腾冲一线”,后因地名变迁改称“爱辉—腾冲一线”、“黑河—腾冲线”。这条线大致从黑龙江省黑河市至云南省腾冲市拉出。涉及黑龙江、内蒙古、山西、陕西、甘肃、四川、云南等省份。
3、胡焕庸线,即中国地理学家胡焕庸(1901-1998)在1935年提出的划分我国人口密度的对比线,最初称“瑷珲—腾冲一线”,后因地名变迁,先后改称“爱辉—腾冲一线”、“黑河—腾冲线”。这条线从黑龙江省瑷珲(1956年改称爱辉,1983年改称黑河市)到云南省腾冲,大致为倾斜45度基本直线。
4、胡焕庸线,最初源于“瑷珲”地名的演变,曾有多种表述,如“瑷珲—腾冲一线”、“爱辉—腾冲一线”以及“黑河—腾冲一线”(其中括号内的写法也存在)。在学术研究中,前两者较为常用,但在实际交流中,这些不同称呼引发了一定的困扰。
5、胡焕庸线是中国地理学家胡焕庸在1935年提出的划分我国人口密度的对比线,最初称“瑷珲-腾冲一线”,后因地名变迁,先后改称“爱辉-腾冲一线”、“黑河-腾冲线”。及其意义是胡焕庸线曾受到美国政府的重视,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译成英文,供当时军民利用与参考。
6、胡焕庸线即中国地理学家胡焕庸(1901-1998)在1935年提出的划分我国人口密度的对比线,最初称“瑷珲—腾冲一线”,后因地名变迁,先后改称“爱辉—腾冲一线”、“黑河—腾冲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