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阳县(郃阳县)免费法律咨询(合阳合阳)
本文目录一览:
- 1、郃县属于哪个省?
- 2、合阳县属于哪个市
- 3、郃详细解释
- 4、合阳县历史沿革
- 5、合阳有可能划入韩城吗
- 6、合阳县在唐朝成为什么
郃县属于哪个省?
1、郃县又称郃阳县,现称合阳县,今属陕西省渭南市下的一个县。
2、郃,作为古代的一个地名,源于三国时期的张郃。在陕西省中部,这个地名曾被称为郃阳,也被写作“合阳”。1964年9月,国务院对一些生僻地名进行了更改,将“郃”字改为“合”,从而形成了今天我们熟知的合阳县。郃,作为左冯翊的一个县,其地理位置在《诗》中有所记载:“在郃之阳。
3、读音: hé。郃阳(Héyáng),旧县名。在陕西省中部。也作“合阳” ,1964年9月国务院更改生僻地名,改“郃”为“合”,称合阳县。姓。北魏大莫干氏,后改为郃氏。引用:《水经注》:去城十五里,水即郃水也。翻译:城外十五里,有一条水域叫做郃水。
4、郃 hé (1)(2) 〔~阳〕地名,在中国陕西省。现作“合阳”。
合阳县属于哪个市
合阳县隶属陕西省渭南市,地处陕西省关中地区东部,黄河中游西侧,总面积1341平方公里,总人口45万人,辖12镇4乡353个村民委员会。2005年全县地方生产总值(GDP)12亿元,地方财政收入2155万元,城镇居民人口可支配收入46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80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亿元,人口自然增长率1%。
合阳县,隶属陕西省渭南市,位于渭南市东北部、黄河西岸,东临黄河与山西省临猗县相望,西隔大峪河与澄城县相连,南与大荔县毗邻,北与黄龙县、韩城市接壤,南北长48千米,东西宽约36千米,总面积1437平方千米。截至2019年末,合阳县下辖11个镇、1个街道办事处。区政府驻地合阳县东大街29号。
合阳县古称有莘国,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地处关中平原东北部,隶属于陕西省渭南市,总面积143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2万亩。现辖4乡12镇353个行政村,总人口45万。县域地理资源优越,历史人文郁盛,物产资源丰富,旅游风光瑰丽,既是一片发展的热土,也是一颗璀璨的明珠。
郃详细解释
综上所述,郃在历史地理学上具有多重意义,不仅指代了特定的地理位置,也是古代姓氏的来源之一。其地名的变迁,反映了历史进程中地方名称的规范化和地域文化的发展。
字义解释:地名。如:郃阳(今作合阳)水名。如:去城十五里,水即郃水也。——《水经注》翻译:城外十五里,有一条水域叫做郃水。姓。北魏大莫干氏,后改为郃氏。
郃 拼 音 hé 部 首 阝 笔 画 8 五 行 水 五 笔 WGKB [郃]基本解释 〔~阳〕地名,在中国陕西省。现作“合阳”。[郃]详细解释 〈名〉郃阳旧县名 。在陕西省中部。也作“合阳”郃左冯翊郃阳县。《诗》曰:“在郃之阳。”——《说文》。
郃 拼 音 hé 基本释义 详细解释 〔~阳〕地名,在中国陕西省。现作“合阳”。
hé 部 首: 阝 笔 画: 8 五 行: 水 五 笔: WGKB 结 构:左右 笔 顺:ノ丶一,フ一フ, 释义 :〈名〉郃阳,旧县名 。在陕西省中部。也作“合阳”郃,左冯翊郃阳县。《诗》曰:“在郃之阳。”——《说文》。 段玉裁注:“二《志》同。 应劭曰:‘在 郃水之阳也。
郃是一个汉字,读音为h。这个字在汉语中并不常见,但在一些特定的语境下使用。关于该字的详细解释如下: 基本读音:该字的正确读音为h。在日常交流或文献阅读中,如果遇到这个字,应读作第二声。
合阳县历史沿革
1、合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29年,当时魏文侯在洽水北岸(今洽川镇莘里村)建立城池,命名为“合阳城”。早在新石器时代,这片土地就已有人类繁衍生息,部落时代则成为了有莘氏部族的聚居地。大约在公元前21世纪,夏启将其支子封于此地,称“有莘国”,简称莘国,隶属于当时的雍州。
2、合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29年,那时魏文侯在今洽川镇莘里村的洽水北岸筑城,命名为“合阳城”。早在新石器时代,这片土地就已有人类繁衍生息,部落时代则是有莘氏部族的聚居地。公元前21世纪,夏启将他的支子封于莘地,即今合阳,这里被称为“有莘国”,并隶属于雍州。
3、[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合阳之名,缘自魏文侯十七年(公元前429年)于洽水北岸(今洽川镇莘里村)筑城,取名“合阳城”。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合阳土地上繁衍生息;部落时代为有莘氏部族聚居之地。约公元前21世纪,夏启封支子于莘(今合阳),称“有莘国”,简称莘国,上属雍州。商代因之。
4、隋开皇十八年(598),夏阳自合阳分出,重新设县,以古韩国改名韩城,属冯翊郡。唐高祖武德元年(618)改属西韩州。八年(625)州治迁韩城,领韩城、合阳、河西三县。太宗贞观八年(635)废州。肃宗乾元元年(758),改韩城为夏阳,隶河中府。昭宣帝天成二年(905)更名韩原县。五代后梁时,仍属河中府。
5、历史沿革:约公元前21世纪,夏启封支子于莘(今合阳),称“有莘国”,简称莘国,上属雍州。商代因之。西周时,有莘国改属畿内地。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阳后,废有 莘国,并入晋国,称“莘地”、“梁”或“羁马”。晋出公二十二年(前453年)韩、赵、魏三分晋室后,莘地属魏“西河之地”。
6、洽川,这片位于中国黄河中游的土地,历史悠久,物产丰富。自古以来,这里便以种植蔬菜而闻名,其中三叶齐大葱、红皮蒜、尖椒与烟脂红萝卜,都是久负盛名的佳品。洽川的自然风光更是令人赞叹不已。铃铃枣红似玛瑙,甜如甘饴,是大自然的馈赠。
合阳有可能划入韩城吗
合阳有可能划入韩城。有以下原因:地理位置:合阳县和韩城市之间相隔较近,根据查询百度地图显示两地直线距离不到40公里,两地之间交通方便。因此,将两者合并行政区域是可能的。历史渊源。
次年,划郃阳县归属陕西省第八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所辖。1948年3月26日(农历二月十六日)郃阳解放,划为陕甘宁边区 *** 黄龙分区所属县。同年12月,改由陕甘宁边区 *** 大荔分区所辖。1950年隶属陕西省渭南专区。1956年10月至1958年12月直属陕西省管辖。1958年12月,郃阳县并入韩城县。
韩城是陕西省渭南市代管县级市,行政区划上属于渭南市。2012年5月25日,陕西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在韩城市开展省内计划单列市试点的意见》,明确将韩城市升格为副市厅级行政建制,在不改变现行行政隶属关系的前提下,财税体制实现完全省直管,同时拥有与设区市等同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
合阳县在唐朝成为什么
1、合阳县1964年之前一直称为“郃阳县”,在唐朝时,今合阳县境分属“郃阳县”和“河西县”两县,唐朝后期“河西县”更名为“夏阳县”。北宋时,两县合并为“郃阳县”。
2、至北魏,析置宫城县和五泉县,三县均属于华山郡。隋文帝时期,合阳归属同州,直至唐初,又增设河西县。唐朝至元朝,合阳的行政区划多次变动,历经冯翊郡、西韩州等。明清两朝,合阳依旧隶属于同州。清末,同州改府,合阳成为其一部分。民国时期,合阳归属关中道,后直隶陕西省。
3、郃阳县,自新石器时代有人类活动,秦置郃阳邑,后改名合阳县。兴平县曾两次成为都城,汉置槐里县,唐代因平叛改名,鄢陵县则源于周朝的鄢国,鹿邑县和太康县则在历史中多次归属开封府,柘城县则经历秦汉至民国多次区划变动。
4、上党郡,古称上党地,源于春秋晋国,赵魏韩三家分晋后,韩国在此设郡,郡治初设长子,后历经迁徙,至隋朝置上党县,治所移至上党,直至明朝改称长治县。上党郡名虽消失,但其区域范围至今仍与山西长治市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