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县(鄠县)律师推荐(户县律师事务所电话是多少)
本文目录一览:
- 1、户县有那些出名的作家
- 2、宗密(780~841)是什么
- 3、陕西省西安市户县(农民画画乡)都有过哪些历史名人?
- 4、户县为什么改名叫鄠邑
- 5、陕西省的一个县,因名字生僻改名,“盩厔”这两个字你认识吗?
户县有那些出名的作家
1、王九思(1468~1551) 明代文学家。字敬夫,号渼陂。汉族,陕西鄠县(今户县)人。弘治九年(1496)进士。选为庶吉士,后授检讨。其间,李梦阳、何景明、康海等人陆续来北京,相聚讲论,倡导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史称前七子。正德四年(1509)调为吏部文选主事,年内由员外郎再升郎中。
2、王威廉,一个出生在青海省海晏县的作家,于1982年降生。其祖籍位于陕西户县。2004年,他从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毕业,开始了他文学创作的生涯。他的作品在诸如《作家》、《大家》、《花城》、《山花》和《读书》、《书城》、《天涯》等知名刊物上发表,涵盖小说、散文与评论。
3、赵广民1960年出生于陕西省西安市户县,1977年就读于国内著名高校西安交通大学半导体专业,获学士学位;1982年入职北京电子管厂——这也是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电子管厂,任半导体工艺和集成电路设计工程师;1988年赵广民获清华大学无线电系半导体物理与器件专业硕士学位。
宗密(780~841)是什么
1、圭峰大师,唐代华严宗第五祖,俗姓何,号宗密(780~841),四川西充人。尊称为圭峰禅师、圭山大师,谥号定慧禅师。元和二年(807年),圭峰大师赴京师应贡举,途经遂州,听闻道圆和尚说法,遂随其出家,受具足戒。后在道圆和尚的劝导下,参谒净众寺神会之弟子益州南印禅师,再拜洛阳报国寺之神照。
2、宗密(780~841)中国唐代僧人,华严宗五祖。因常住圭峰兰若,世称圭峰禅师。俗姓何。果州西充(今属四川)人。少通儒书。元和二年(807),从遂州道圆出家 ,同年从拯律师受具足戒。此后常随澄观受学。长庆元年( 821 )游清凉山后,回鄠县(今陕西户县),闭关于终南山草堂寺。旋迁丰德寺。
3、圭峰宗密(780-841)唐代名僧,佛教华严五祖。俗姓何,法名宗密。西充县人。元和二年(807年)出家为僧。去世后谥号“定慧禅师”。是著名佛教思想家,主张“佛儒一源”,认为“顿悟资于渐修”、“师说符于佛意”。
4、圭峰大师,号宗密(780~841),我国华严宗第五祖。唐代果州(四川西充)人,俗姓何。世称圭峰禅师、圭山大师,谥号定慧禅师。元和二年(807年)赴京师应贡举,途经遂州,听闻道圆和尚说法,乃随其出家,并受具足戒。又依道圆之劝,参谒净众寺神会之弟子益州南印禅师,再谒洛阳报国寺之神照。
陕西省西安市户县(农民画画乡)都有过哪些历史名人?
王九思(1468~1551)明代文学家。字敬夫,号渼陂。汉族,陕西鄠县(今户县)人。弘治九年(1496)进士。选为庶吉士,后授检讨。其间,李梦阳、何景明、康海等人陆续来北京,相聚讲论,倡导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史称前七子。正德四年(1509)调为吏部文选主事,年内由员外郎再升郎中。
丁济堂,1935年生,陕西城固县人,户县农民画的主要创始人,版画家、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为户县文化馆第一任美术辅导员、美术组长、户县农民画协会主席,历任省美协展览部副主任、陕西美术馆副馆长等职,现为陕西省农民画家协会主席,陕西省美协版画家。
作者简介:刘沣涛,男,1951年生,陕西省户县人,出身于民间艺术之家,他的父亲就是户县农民画的创始人之优秀的农民画辅导员刘群汉。
户县为什么改名叫鄠邑
1、户县改名叫鄠邑因为2015年申报“撤县设区的时候,户县备用名叫“西户区”,但是民政部要求更改地名,必须要有专家论证环节。所以后来由民政部中国地名研究所特邀研究员华林甫教授领衔做出了15万字的户县地名认证报告,按照更改地名时要传承历史文化和传统文化内涵的要求,最终敲定“鄠邑区”。
2、户县改为鄠邑区的原因:行政区划调整 户县原为陕西省西安市的一个县,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的需要,户县被调整为西安市的一个区,即鄠邑区。这是行政区划调整的需要,也是为了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历史文化传承 鄠邑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3、因此户县更名为鄠邑区是出于多方面的综合考虑旨在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需求展示地方特色和文化魅力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4、户县改名为鄠邑的原因主要是出于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发扬以及提升地区知名度的考虑。首先,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来看,鄠邑这个名字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户县,古称鄠县,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鄠邑作为古地名,不仅反映了该地区的历史沿革,也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继承。
5、户县改名为鄠邑,主要是因为这一改变有利于传承和弘扬当地的历史文化,提升区域的文化认同感和知名度。户县,作为一个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地方,其名称的变更并非一时之举,而是经过了深思熟虑和广泛征求意见的结果。鄠邑这一名称,实际上是对该地历史名称的一种恢复和继承。
6、户县改名叫鄠邑是因为开始户县就改为“鄠县区”,而根据国务院地名管理条例规定,“县”“区”均属于地名专用词,两者不能同时使用,因此叫“鄠县区”也有不妥。“鄠邑”是户县在秦朝时的名字,此次借撤县设区恢复了户县原名,虽然汉字显得略有生僻,但却是正本清源、尊重历史之举。
陕西省的一个县,因名字生僻改名,“盩厔”这两个字你认识吗?
1、在陕西的西部地区,有一个地方叫做周至县,它的原名是盩厔(zhōu zh )。周至县属于西安市管辖,在地理位置上,它属于关中地区,南面靠着秦岭山脉,北面于渭河相依,东面与鄠邑区相接壤,西面则是和眉县与太白县相邻。
2、鄜县,位于陕西省北部,占地面积约四千平方公里,居民人数约十六万。1964年,由于“鄜”字较为生僻,导致地方志编纂困难,该县更名为富县。改名并非偶然,而是响应了当时的社会潮流。同年,人民日报上发表了郭沫若的文章,提倡将生僻地名改为同音的常用字,此举获得了广泛支持。
3、盩厔这个词的读音为“zhōuzhì”,同音字包括“周志”和“州智”。在古代,盩厔是位于中国陕西省的一座县名,其建立可以追溯到西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最初,这个县的所在地是在现在的陕西周至县终南镇。名字的来源则是“山曲曰盩,水曲曰厔”。在古代的行政区划中,盩厔属于右扶风管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