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县(鄜县)法律顾问(富县律师事务所电话)
本文目录一览:
- 1、鄜州历史
- 2、高文智的介绍
- 3、陕西省的一个县因为名字生僻改名,“鄜”字你认识吗?
- 4、富县的名字是怎样来的?
- 5、龚柏龄将星殒落
鄜州历史
1、鄜州的读音是fū zhōu。鄜州的历史背景 政治地位的变化 从唐天宝元年(742年)到宋熙宁七年(1074年),鄜州曾被改名为洛交郡,后又恢复鄜州的名称。在元代,鄜州升为直隶州,归陕西省布政司直辖。到了明代,鄜州归属延安府,领洛川、中部、宜君等县。
2、天宝元年(742年)改为洛交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鄜州。建中四年(783年)后,为鄜坊节度使(又称渭北节度使)治所,领州四:鄜州、坊州、丹州(今陕西宜川) 延州(今陕西延安)。中和三年(883年)赐号保大军节度使。后唐同光元年(923年),鄜城县改属鄜州,辖境扩大到洛川全境。
3、唐武德元年复为鄜州,天宝元年改置洛交郡,乾元元年复为鄜州;宋代仍之;元省洛交县入州;清直隶陜西省,辖雒州、中部、宜君三县;民国一九一三年改州为县。 唐武德元年复为鄜州,天宝元年改置洛交郡,乾元元年复为鄜州;宋代仍之;元省洛交县入州;清直隶陕西省,辖雒州、中部、宜君三县;民国一九一三年改州为县。
4、所以就有了“鄜”字,这是一个象形字,大致意思为鹿叼走了旗子。这个地方就命名为鄜州,也就是后来的富县城,所以你刚进富县城的时候就能看到一个叼着旗子的巨大鹿像。
5、鄜州的地名的由来是西魏文帝大统元年(535),改北华州为敷州(敷为鄜)。富县,古称鄜州,位于陕西北部,延安市南部,属渭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地带。县域总面积4182平方公里,居陕西省第五,延安市第一。全县辖8镇5乡1个街道办事处,241个行政村。
高文智的介绍
少将高文智(1914—20028),陕西省鄜县(今富县)人。一九三四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一九三五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陕西省的一个县因为名字生僻改名,“鄜”字你认识吗?
1、鄜县,位于陕西省北部,占地面积约四千平方公里,居民人数约十六万。1964年,由于“鄜”字较为生僻,导致地方志编纂困难,该县更名为富县。改名并非偶然,而是响应了当时的社会潮流。同年,人民日报上发表了郭沫若的文章,提倡将生僻地名改为同音的常用字,此举获得了广泛支持。
2、鄜县是陕西的一个小县城,后来改名为富县,这个小县城位于陕西省偏北部地区,总面积多达四千平方千米,大约有十六万左右的人口。
3、鄜这个汉字,其拼音为 Fū,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它源于古代战国时期的魏国雕阴邑,历经秦、隋两代行政区划的变迁,最终在隋朝时被分为洛交县,现在的地理位置位于中国陕西省延安地区的腹地。值得注意的是,鄜在1964年时名称有所变动,改为了现在的富县。
4、所以就有了“鄜”字,这是一个象形字,大致意思为鹿叼走了旗子。这个地方就命名为鄜州,也就是后来的富县城,所以你刚进富县城的时候就能看到一个叼着旗子的巨大鹿像。
5、鄜,作为地名,源自战国时期的魏国雕阴邑,历经秦朝的雕阴县,至隋朝时被划分为洛交县。这一地区位于现今中国的陕西省延安地区,具体归属富县。在历史记载中,鄜在古代扮演着重要的地理位置角色。
6、鄜,一个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地名,曾是战国时期魏国的雕阴邑,秦时称为雕阴县,隋朝在此分置洛交县。直到1964年,这个名字才正式更改为富县,位于陕西省延安地区。鄜字,由部首阝和11笔部外笔画构成,总笔画数为13画。在五笔86输入法中,它的编码为YNJB,而在五笔98中则是OXXB。
富县的名字是怎样来的?
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在洛交县城兼设鄜州,1912年废鄜州设鄜县。1940年4月2日解放。1958年并入洛川县。1961年复设鄜县。1964年因“鄜”字生僻,改为富县。
鄜县,位于陕西省北部,占地面积约四千平方公里,居民人数约十六万。1964年,由于“鄜”字较为生僻,导致地方志编纂困难,该县更名为富县。改名并非偶然,而是响应了当时的社会潮流。同年,人民日报上发表了郭沫若的文章,提倡将生僻地名改为同音的常用字,此举获得了广泛支持。
鄜县是陕西的一个小县城,后来改名为富县,这个小县城位于陕西省偏北部地区,总面积多达四千平方千米,大约有十六万左右的人口。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改隋上郡(鄜蠛郡)为鄜州。分洛交县地北设伏陆县(今甘泉县)。唐武德三年(620)分洛交、三川县地西设直罗县,鄜州领洛川、三川、洛交、直罗、伏陆五县。唐天宝元年(742)改鄜州为洛交郡。唐乾元元年(758)又改洛交郡为鄜州。
鄜州,是陕西富县的古称,得名于唐,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根基。自公元四世纪中叶佛教传入以来,这里建寺修塔就已成风。富县古塔自唐宋到明清的建筑风格各异,现存八个古塔、二十个石窟。 开元寺塔,也名西山塔。位于县城西北的龟山半山之际,塔为四角十一层砖塔,空心式,塔体高三十二点八米,塔底层边长八点五米。
富县地方名人:王若虚 为金末人士金末著名学者。字从之﹐号慵夫﹐又号滹南遗老。藁城(今属河北)人。承安二年(1197)﹐登经义进士。任鄜州(今陕西富县)录事﹐历管城﹑门山二县令。升为国史院编修官﹑应奉翰林文字﹑著作郎等职﹐参预修《宣宗实录》。曾奉命出使西夏。
龚柏龄将星殒落
柏龄将军殉难后,《西京日报》连续9天刊登通告,周知诸生前好友前往吊唁。柏龄将军出身寒微,自滦州起义直至魂归翠华山,戎马倥偬,久经战阵。他不恃才傲物,持清廉耿介之德。在西安翠华山,葬有诸多抗日阵亡将士,程潜题有“为国捐躯”牌坊。柏龄亦归葬于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