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洛县(呷洛县)法律顾问(甘洛律师免费咨询)
本文目录一览:
甘洛县的历史沿革
1、甘洛县,原名1959年因呷咯字体生僻而更改为现名,其彝语全称“甲谷甘洛”,意指矮山或坪坝地区的甘氏彝人聚居的河谷地带。县名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2000年的行政区划中,甘洛县由7个镇和21个乡组成,其中包括新市坝镇、玉田镇、田坝镇等,每个乡镇都有自己独特的名称和人口分布。
2、隋唐因之,至唐末县境为南诏北域,历北南两宋。元中统六年(1256年)邛部县设邛部川安抚招讨使。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改为邛部州。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改邛部州为越西卫,弘治中在海棠建镇西守御后千户所,辖地包括今甘洛疆域,并节制“ 带密土千户”与“ 带田坝密土千户”。
3、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甘洛县在民国2年废越西厅后置越西县,属四川省建昌道。而在1956年,设立了甘洛办事处,随后在1959年更名为甘洛县。这一历史沿革也体现了该地区行政管理的变化和发展。
4、迎着新世纪的曙光,西部大开发掀起高潮;今年又列为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国家的扶持力度将进一步加大;国家“十五”重点工程大波斯湾瀑布沟电站建设上马,甘洛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和大好形势。
5、凉山彝族自治州辖14县。 1958年呷洛县由蒲倡麻迁驻西西脚坝;瓦岗县迁驻雷池乡。1959年越嶲县改名为越西县;呷洛县改名为甘洛县。撤销瓦岗、洪溪、布拖、普雄4县,将瓦岗县并入昭觉、雷波2县;洪溪县并入美姑县;布拖县并入普格县;普雄县并入越西县。凉山彝族自治州辖10县。 1962年恢复布拖县(驻布拖)。
6、宁南县 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建越崔郡,郡下设会无等县,宁南属会无县辖。至宁南建县的两千年间,其历史沿革随会理(古称会无)县演变。宁南建县始于公元1931年1月1日,因地处宁属(整理委员会)之南,故名为“宁南”。7 昭觉县 清宣统二年(1910年)由西昌县城析置昭觉县。
四川省凉山有几个县几个区(凉山州17个县的区划形成过程)
凉山州是四川省下辖的一个自治州,它拥有17个县,是一个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的地区。凉山州的形成过程经历了多个朝代的变迁。在唐朝时期,四川地区的地质结构复杂,导致历史上曾多次出现地方割据的情况。元朝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推出了行省制度,将全国划分为10个行省,四川行省便是其中之一。
凉山州共辖17个县市,具体为:- 西昌市 - 美姑县 - 宁南县 - 雷波县 - 冕宁县 - 德昌县 - 金阳县 - 越西县 - 盐源县 - 甘洛县 - 会东县 - 布拖县 - 昭觉县 - 喜德县 - 会理县 - 普格县 - 木里县 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与云南省接壤,总面积超过6万平方公里。
1984年4月,峨边县和马边县被划归乐山地区。 到1990年底,凉山州共辖有西昌市、德昌、会理、会东、宁南、普格、布拖、昭觉、金阳、雷波、美姑、甘洛、越西、喜德、冕宁、盐源、木里藏族自治县,共17个县(市),首府设在西昌市。
甘洛县人文历史
1、甘洛县的历史可追溯至1956年的民主改革时期,原名呷洛县,后于1959年改为甘洛县。县境与雅安的石棉县、汉源县,乐山的金口河区,以及凉山州的美姑县和越西县接壤。这里的地形多变,山峦重叠,谷深岭高,景色独特。
2、海棠古城的地址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甘洛县海棠镇政府西南600米处。这座古城因过去广栽海棠花而得名,占地面积27440平方米。海棠古镇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唐代,当时称为“铺”或“达士驿”。在明嘉庆四年(1525年),这里修筑了城墙,但后来倒塌。
3、甘洛县位于四川省南部,攀西地区北缘,处于雅安、乐山、凉山三市州交汇点上,有“凉山北大门”之称。全县幅员面积21585平方公里,人口18万余人?,有彝、汉、藏、苗等14个民族,彝族占总人口的63%。全县辖7个片区工委,28个乡镇。成昆铁路纵贯全境65公里,境内有7个火车站。
4、甘洛海棠古镇,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甘洛县,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民族风情的古镇。这里不仅有美丽的自然风光,还有丰富的人文景观,是游客们体验四川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的好去处。
5、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甘洛县的电话区号是0834甘洛县,位于中国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东南部,东接汉源县,南界木里县,西邻美姑县,北邻越西县。甘洛县总面积2608平方公里,是凉山州下辖的少数民族自治县,以彝族为主,约占总人口的97%。县名源于彝语音译,意为“金色的谷地”。
6、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甘洛县邮政编码为616850。 甘洛县地处大渡河上游,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东南部,地理坐标东经102°33至103°12,北纬28°29至28°58之间。 甘洛县是凉山州下辖的19个县之一,总面积1706平方公里,总人口约32万人,主要民族为彝族,还有汉、藏、回等民族。
甘洛县是黑彝还是白彝
甘洛县是黑彝。根据查询相关资料显示,甘洛县民主改革前县境大部分区域属黑彝和土司统治区,是完全封闭的奴隶制社会。甘洛县是1956年民主改革时始建,原名呷洛县,1959年更名为甘洛县,县境与雅安市的石棉县和汉源县,乐山市的金口河区,凉山州的美姑县和越西县相邻。
凉山彝语称“黑彝”为“诺”,“白彝”称之为“曲”。“诺”和“曲”是凉山彝族固有语。而“黑彝”与“白彝”是外来注释语。以凉山州内甘洛县为例,“黑”、“白”用来区分彝族的两个次族群的概念。以尔觉河为界,河西是“白”区,河东是“黑”区。
吉克隽逸是黑彝。吉克隽逸,原名王隽逸,是中国大陆的彝族流行乐女歌手和影视演员。她出生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甘洛县,属于彝族中的贵族血统世家,俗称“黑彝”。在彝族文化中,吉克隽逸的皮肤颜色被视为正常的肤色,因此,她并不是白彝。
谁知道凉山州的历史
凉山地区在秦汉之前被称为古邛都国或邛都部落,汉朝时称为越嵩郡,隋唐时期称为嵩州,南诏时期称为建昌府,元朝时期称为罗罗斯宣慰司,明朝时期成为四川行都司,清朝时期称为宁远府,民国时期则称为宁属。1955年,凉山彝族自治州从西康省划归四川省,自治州人民委员会设在昭觉县。
唐、宋、元、明、清在凉山先后设置了郡、州、司、府以及路、卫、厅、县等。这一地区,秦汉以前称古邛都国或邛都部落,汉称越嵩郡,隋唐为嵩州,南诏称建昌府,元称罗罗斯宣慰司,明为四川行都司,清称宁远府,民国称宁属。1955年凉山彝族自治州由西康省划归四川省,自治州人民委员会驻昭觉县。
凉山在古代历史上有着多样的称谓,从汉代的越嶲郡,到隋唐的嶲州,再到南诏时期的建昌府,元朝设置的罗罗斯宣慰司,明朝的四川行都司,清朝的宁远府,直至中华民国时期的宁属。1952年10月1日,凉山彝族自治区(州级)正式成立,隶属于当时的西康省。
凉山历史悠久,早在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中央王朝就在凉山设置了郡县,委派凉山官吏进行管理。唐、宋、元、明、清等朝代,凉山先后设置了郡、州、司、府以及路、卫、厅、县等,反映了不同朝代与中央政权的隶属关系。
凉山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宋朝,当时设立了四川这个名称。到了元朝,四川被设立为一个行省。清朝时期,凉山地区隶属于宁远府。随着清朝的结束和军阀混战的出现,四川地区的局势直到30年代才逐渐稳定。在那个时期,西康省成立,凉山州成为了西康省的一部分。
凉山自古就是四川通往祖国西南边疆的要道。秦汉以来历代封建王朝都在凉山设立过郡、州、司、府;等地方政权。